知乎白瞎了那么多好内容,却还不自知!

“知乎真是白瞎了那么多好内容” 。
桑夏同学愤愤地说,然后丢过来一张图 。
编辑
 
我凑过去一看,原来是知乎新出街的地铁广告,这内容和风格,没毛病 。
当然,我知道桑夏君说的好内容,是更有助于传播的知乎金句,比如那些耳熟能详的:
人丑就要多读书
先问是不是,再问为什么
好像突然有了软肋,也突然有了铠甲
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还轮不到拼天赋
这样的内容做成广告或许可以秒杀网易云音乐广告,但那不是知乎所想要的效果,也并不能展现真正的知乎 。
事实上,知乎已经被误会得够深了 。
站在城外看知乎
知乎是一座城,对非重度知乎用户来说,站在城外看知乎,主要是通过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一些解读,但在形形色色地传播中,知乎渐渐被涂改得失去了本来的颜色 。
有些是“恶意针对” 。
比如,你看到最近微博上对知乎的舆论和风评突然变得很负面,那可能是因为知乎帮7多个答主代维权诉讼“X群”营销公司的案子快开庭了 。
再比如,你看到某网红大V尖酸刻薄地骂知乎,那可能是因为他的一些老底被人在知乎上揭开,而自己的影响力并不能让知乎“处理”掉这些言论 。
有些是“无心之失” 。
在微博上,营销号们伺机而动,在知乎上找一些扯淡而冷门的个案,又或者特别浮夸的某个回答,截图转发、博取眼球 。
编辑
 
某粉丝116万的微博营销号关于知乎的猎奇信息
但实际上你看这些问答访问者寥寥无几,营销号们断章取义的本事,相信《小学生性教育健康教育读本》是深有体会的 。
在自媒体平台,营销号们东拼西凑,搞一篇类似《自从上了知乎,身体就一天不如一天了》、《我为什么死都不用知乎》之类的爆款文章,以偏概全,哗众取宠 。
反正,我只要有十万+就好了,至于对知乎的影响和对用户的误导,谁在乎?
有些是用户抉择 。
如果你只在即刻上关注“知乎热门钓鱼贴”这样一个主题,那你可能会觉得知乎就是一个小黄网 。
如果你只读知乎日报上的“瞎扯·如何正确地吐槽”栏目,那么就会觉得知乎是一个抖机灵的地方 。
这些当然都是知乎上的内容,但它并非知乎的主流,也不能完全代表知乎 。
那么,知乎到底什么样?
重度用户眼里的知乎
maggie 可能是知乎重度用户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,不过最让我感兴趣的不是她优秀回答者的身份,也不是数量惊人的赞同和感谢,而是她参与了1005次公共编辑 。
编辑
 
知乎公共编辑是一项特别耗时耗力的工作,尤其是对话题索引的编辑,需要收集整理大量的问答并进行梳理排序,而且这项工作完全是公益性质的 。
编辑
 
知乎职场公共话题
maggie 参与了职场、安检等多个热门公共话题的编辑,她希望能够通过正确分类,让知乎问题的可读性更好,帮助提问者能尽快得到答案,也帮助新来知乎的人尽快熟悉规则、快速检索自己需要的内容 。
maggie 说,知乎对她的帮助很大,在这里不但增长了知识、拓宽了视野、结识了朋友,更重要的是心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,现在她想更多的回馈知乎这个平台和用户 。
对Maggie 来说,知乎是一个能够帮助她,并让她愿意去回馈和维护的平台 。
张译是一个演员,就是在《追凶者也》里饰演倒霉杀手的那位,但他还有另外一个角色,那就是“知乎男神” 。
他在知乎火起来,并不是因为饰演的这些角色有多出名,而是回答了一些用户感兴趣的表演话题问题,比如“男演员究竟擦不擦口红”“电影路演中,主创人员都要做什么”等 。
编辑
 
张译在第四届知乎“盐Club”上
张译说之所以在知乎回答问题,是因为外界总说演员没文化,他希望借自己力量来普及演员是怎样的学科 。
对张译来说,知乎是一个让更多人了解自己乃至整个行业真实一面的平台 。
在这届知乎盐club评选出的15名荣誉会员中,有一名叫做Patrick Zhang的60后电气工程师,他的女儿推荐他来知乎,而知乎回答贴和知乎专栏中好用的公式编辑器吸引他留了下来 。
编辑
 
Patrick Zhang
在电气工程这样一个小众的领域回答着诸如“低压框架断路器的分断能力是由其内部什么决定的?65KA和100KA内部都有什么区别”之类的问题,Patrick Zhang却在过去的一年里收获了8万多关注者和10多万的赞同 。
Patrick Zhang的情况并非个例,在天体物理、海洋生物、大气科学、深度学习、精酿啤酒、生物病毒、密码学甚至印度文化等方面都活跃着专业的“知道分子”,知乎的氛围让他们愿意在这里分享知识、解答问题,并收获用户和影响力 。
对Patrick Zhang来说,知乎是一个让“再小的领域,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和建立影响力”的平台 。
看上去,知乎是在用知识分享交流的方式,将来自不同领域的有趣且认真的人连接起来,激发一系列的共振和发酵效应 。
我看知乎
我是知乎早期的内测用户,但一直是站在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来看知乎,2011年我在极客公园兼职时,写的第一篇产品观察文章就是《知乎启示录》,一路过来,对知乎的观察从未中断 。
观察一:自媒体在知乎容易有“冷热反差”
简单来说,就是一些比较知名的自媒体甚至大V,在知乎上不一定受到热捧,相反,一些名不见经传的“小透明”却可能在知乎建立个人品牌和影响力 。
拿我们科技自媒体来说,被拉近一个又一个平台的科技自媒体作者群,进去之后发现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熟人,但在知乎却不大一样 。
我遇到过一个自诩为“互联网分析师”的自媒体人,入驻了不少平台,也给一些科技媒体投过稿,但在知乎写了几篇专栏文章、回答了几个问题,却不太受认可,他觉得自己“怀才不遇”,又觉得知乎这个平台不行 。
我看了看他的内容,只想说句得罪人的话——可能是因为你的内容没什么“干货”,而知乎上也没有那么多只看名气不看内容的“脑残粉” 。
比如一个关于小米的问题,下面的回答者有小米的员工,也有竞争对手OV、华为、魅族等企业的中层,在这些“专业选手”面前,瞎吹一同显然不行 。
编辑
 
雷军直接关注关于小米的知乎问答
相反,一个普通人,比如一个不知名的律师,又或者一个金融行业的从业者,他可能并非以写字为生,但持续贡献专业的内容,这些优质内容流通起来被更多人看到,以及找到同等水平的人交流的概率还蛮大 。
也就是说,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,知乎可能是一个更为公平的社区 。
观察二:知乎的内容付费探索,可能更接近“知识经济”
对于这一波内容付费热潮,我曾有过较为详细的分析,但是在诸多的“知识经济”产品中,绝大多数其实都与知识无关 。
大多数时候,所谓内容付费其实是依靠名人效应在干着影响力变现的事,比如,很多时候的赞赏,并不是因为内容有帮助,也是因为这话说到我心坎上去了;很多时候的付费问答,也不是获取什么知识,而是窥探名人的隐私 。
相比之下,以知乎Live为代表的付费课程可能能更多的与知识搭上边,当然还有知乎书店出版的电子书,你会发现这些书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有用 。
编辑
 
知乎出品的电子书
尽管知乎的「值乎」被「分答」抢了风头,也没有出现类似「得到」这样的明星产品,但我总觉得在这场内容付费的热潮中,最后的胜者会属于厚积薄发的知乎,当然,前提是知乎在运营上不犯致命的错误 。
观察三:知乎是一个不大会跟风的平台
昨天阿里巴巴正式发布了“大鱼号”,用20亿现金来激励内容创业者,作为受益者来说我显然觉得是极好的 。
但纵观这些自媒体平台,“企鹅号”也好、“大鱼号”也罢,包括“头条号”和与凤凰打通的“一点号”,隐约都有一些共通之处 。
比如,都采取现金激励的方式吸引内容源入驻,都在整合自有的各种渠道供内容发布,都重视和扶持短视频等等,似乎这些都是趋势 。
但知乎没有什么真金白银的扶持计划,也没有去发力视频,尽管知乎Live融入视频功能会更加丰富 。
这可能是因为周源工程师式的谨慎——写了程序之后很快的放出来运行测试,但是距离能够大规模商用,中间会有大量的隐形论证工作要做 。
知乎专栏也是这样,他们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内测,花了很大的精力去改进功能,包括编辑器和邀请预览等,唯独没有任何吸引用户创作的激励手段 。
前两天愚人节知乎搞了个“明日头条”的玩笑,很快就有人说这是知乎开始焦虑了,要对标今日头条做资讯内容分发了 。
但如果你体验了这个新功能,就会发现它和内容分发是完全不同的思路,它只是对知乎站内话题及内容另一个维度的呈现,这种思路和之前的“发现”和正在内测的“知乎指数”是一脉相承的 。
编辑
 
新版知乎里的“热门资讯”即是“明日头条”的落地功能
我总感觉知乎是在坚守一些东西,这份坚守可能会让知乎显得有点慢,但也让知乎收获了内容质量、社区氛围和流通效率 。
当然,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每个人心中也有一个不同的知乎,但我赞同maggie所说的,“知乎是一个很好的平台,你收获到什么取决于你自己怎么用它” 。
撕逼的人收获口水,认真的人收获人生 。
【知乎白瞎了那么多好内容,却还不自知!】知乎,把这句写进广告语,可好 。

    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