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火神”郑钦安!

长期以来,四川医生以善用附子、干姜著称 。 近人如重庆补小南、成都祝味菊、云南吴佩衡、华阳刘民叔几位先生都有“附子”的外号,陆铸之先生更有“火神”之称,而追溯其渊源,郑钦安先生实乃这一流派的开山之祖 。
 
郑钦安,名寿全,钦安其字也 。 四川邛崃人 。 生卒年不详,查其著作《医理真传》、《医法圆通》二书刊印的时间分别是在清同治8年和13年,即公元1869年和1874年,又据《医法圆通》书中提及“余业斯道三十余年”,可以推论出他是道光生人,其著书的年纪,大约50多至60岁左右 。 据《邛崃县志》,郑钦安出成都名医刘芷塘门下,刘生平事迹不详,看来这又是一位“识用精微过其师”的了 。
 
为什么要称“火神派”?是因为这一派不仅善用附子、干姜起大证、重证,惊世骇俗,在全国独树一帜,而且还不断地发扬光大(如祝味菊用附子治高热心衰,吴佩衡用附子治麻疹险证),历百余年而不衰 。
 
一、郑钦安治哪些病证用附子、干姜
郑钦安说“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” 。 《医法圆通》治内妇儿科杂病所列病证,就有60余种,加上伤寒温病,则远逾百种之多 。 诸如咳嗽、呕吐、泄泻、腰痛、头痛、唇口红肿、齿牙肿痛、口臭、喉蛾、臂痛、筋挛、心痛、胃痛、二便不利、淋证、失眠、健忘、胀满、中风、淋浊、痿躄……门类遍及于五脏六腑、外感内伤 。 其中有些病证,通常无用姜附之理,但他依然照用 。
 
二、郑钦安提及的阴证依据
综合郑氏书中阴证的依据,约有以下13点:
1.少神或无神 。
2.喜卧懒言,四肢困乏无力,或踡卧恶寒,两足常冷 。
3.不耐劳烦,小劳则汗出 。
4.咯痰清稀或呕吐清冷痰涎、清水或清涕自流 。
5.语声低弱 。
6.唇色青淡或青黑 。
7.痛喜揉按 。
8.满口津液,不思茶水,间有渴者,即饮也只喜热饮 。
9.女子白带清淡而冷,不臭不黏 。
10.饮食减少,喜食辛辣煎炒极热之品,冷物全然不受 。
11.小便清长,大便通利 。
12.面白舌淡,即苔色黄也定多润滑 。
13.脉微或浮大而空 。
扼要地说,突出在一个“神”字,凡是“起居、动静、言语、脉息、面色,一切无神”,即是阳气虚衰的阴证 。
 
三、郑钦安为什么要强调阴证
阴证之形成,当然最重要的是体质,或者说禀赋属素体阳虚者 。 此外,与饮食劳倦、房室不节有关 。 还有更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便是医者不识阴阳,不分体质,对素体阳虚者既病之后滥用、误用、多用、久用寒凉滋腻,更伤其不足或虚衰之阳 。 尤其是对喉蛾、血证这样的病证,阳证固多,阴证亦复不少,而医者每多忽视阴证 。
 
此外,郑氏几乎在每一病证之后,都要批评市医积习,这一积习便是不独立思考,不思治病求本,见咳止咳,见痰化痰,见血投凉,又多用套路套方,如一见便秘即用大黄、当归、白芍、蜂蜜、麻仁、郁李仁,一见小便不利,便是木通、车前、滑石之类;更视峻药如虎,力图平淡稳当 。 小病犹可,大病则往往误人 。 由此追溯郑钦安的学术渊源,其理论实以《内经》为宗,其临床则“用仲景之法”,宗《内经》则在“洞明阴阳之理”,宗仲景则“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”,因此他的真传就是:“认证只分阴阳”,“病情变化,非一端能尽,万变万化,不越阴阳两法” 。 阳证自有阳证治法,阴证则宜益火之源,或甘温扶阳,或破阴返阳,如此,则仲景之四逆、白通、理中诸方,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的习用之方了 。 “予非专用姜附者也,只因病当服此 。 ”这便是他的夫子自道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