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乎没了灵魂,融资再多也是于事无补!

8月12日 , 知乎宣布完成总额为4.34亿美元(约合31亿元人民币)的F轮融资 , 由快手领投、百度跟投 , 腾讯和今日资本原有投资方继续跟投 。此举引发了互联网产业的高度关注 , 笔者试着探究这背后的逻辑 , 与我们分享了他的看法 。
“认真你就赢了”
编辑
 
一贯以精英社区形象示人的知乎 , 在这个周一下午发布了F轮融资消息 , 快手领投 , 百度跟投 。消息引起了不少用户和大v的骚动 , 认为作为魏则西事件发源地的知乎 , 居然拿了百度的投资 , 实在有辱斯文 。
知乎本轮融资的发布 , 显然是有备而来的 。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和本次领投的快手官方号 , 第一时间在知乎相关问题下做了回复 , 虽然跟投方百度一直保持沉默 。
要知道 , 两年前的夏天在知乎上 , 快手因知乎用户“立党”在快手被工作人员私信讽刺加封号 , 爆发过严重的负面舆情 , 平时快手更是因用户和内容土味 , 成为知乎用户的例行调侃对象 。
知乎是一个怎样的产品?在鄙视链崩塌的背后 , 知乎和知乎用户经历了什么?
要回答第一个问题看似简单 。
知乎是一个以问答形式组织内容的社区 。在周源口中 , 知乎“提供了一个产生、分享和传播知识的工具” 。换言之 , 在官方看来 , 知乎的内容等同于 , 或者希望等同于“知识” 。
另一句在知乎早期流传甚广的话是:认真你就赢了 。
求真求实 , 言之有物 , 理性友善 , 可以认为是知乎官方提倡的社区氛围 。知乎官方账号“知乎小管家”回应用户对百度入股的质疑时也提到 , “知乎的回答排序其实很简单:专业、严谨、认真的高质量回答 。”
所以 , 在官方眼中 , 知乎是一个鼓励认真地生产、消费知识的社区 。但相当一部分用户 , 对知乎有不同的看法 。
装逼/晒胸/负面发源地
有个段子 , 很能反映出知乎答题的套路:
泻药
人在蒙古 刚下航母
麻省毕业 长相彦祖
玉树临风 一米八五
谢邀
人在美国 微软就职
博士学位 北京有房 年薪千万
刚下飞机无可奉告
圈子太小 利益相关
统一回复
圈内人太多、匿了
禁止转载
关闭评论了 , 喷子太多
早期的知乎 , 不乏科技行业的精英和老板 , 而2013年开放注册后 , 加入知乎的内容生产者们 , 也有大量的高知高收入群体 。这样的群体成为优质内容生产的主力本无可厚非 , 但事情就在这个阶段起了变化 。
不同于其他内容社区 , 在知乎生产内容 , 除了考验答主的知识储备 , 对其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也有要求 。于是 , “身份和社会地位”成了内容置信度的背书手段 。而打造“身份”的重要性 , 一度超过了内容质量本身 。内容的重要性 , 逐步让位于内容生产者的“江湖地位” 。而衡量江湖地位的手段 , 无非就是毕业院校、学历、企业、职位和财力了 。
在知乎编故事、编身份的风气也就油然而生 。毕竟 , 硬核实力难以人人拥有 , 打造“虚拟人设”走捷径撑场面 , 进而获取精神乃至物质上的收益 , 就成了一种风气 。
但这种趋势在知乎的较真传统下 , 也形成了深刻的矛盾冲突 。“逼乎”、“知乎 , 分享你刚编的故事”由对这种风气不满的知乎用户口中讲出 , 显得特别有说服力 。
另一方面 , 吸粉骗赞的一条捷径 , 就是晒美女照甚至晒胸晒腿 。这一在各大社区产品屡试不爽的招数 , 在知乎并不例外 , 深刻说明了好色是第一生产力 。当然 , 与其他产品中类似 , 知乎这类照片很多也是搬运自Instagram 。
幸好 , 知乎有另一种自我净化的能力 。由早期大V们小圈子互捧臭脚的“XX是谁?”提问范式发展而来的“如何看待XX?(人物、事件、言行)” , 无数知乎大V经历扒皮和质疑 , 足够让很多身份可疑、靠编故事打造人设的所谓大V原地爆炸 。
但这种“求真、不轻信、质疑”的风气在踢爆骗子、捷报频传的过程中日益扩大化 , 带来的另一个结果 , 就是使知乎成为各种负面信息、负面情绪的发源地 。
2015年 , 知乎设立了企业蓝V , 一批企业账户进驻答题 。但也在同期 , 知乎上开始频繁曝出各种企业负面信息 , 或对其他平台曝出的负面信息进行深度解读 , 从而为负面的二次传播提供了弹药 。
一方面 , 因为装逼风气盛行 , 彼时知乎普遍对商业化有抵制和鄙夷 , 企业官方账户(代表企业新媒体部门)在知乎的活动 , 对企业的品牌和正面形象作用微乎其微;另一方面 , 负面信息甚至竞争对手的黑公关操作 , 导致知乎在企业公关层面的正向价值大幅度削弱 。
典型例子包括2016年的魏则西-莆田医疗广告事件对百度的深远影响 , 以及2017年快手官方号在知乎屡屡受挫 , 并直接成为曾光明(时任快手合伙人 , 市场、内容、公关负责人)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。
这个时期的知乎 , 商业价值之低 , 与隔壁豆瓣有一拼 , 商业化进程也非常缓慢 。
从破圈到破功
装逼做为老一代知乎用户的需求 , 是非常自然的 , 知乎这类标榜知识的社区 , 很容易触发这种需求 。知乎恰如知识界的Keep , 后者令用户产生了办健身卡般的愉悦感 , 而使用知乎令用户产生了“我也有知识/我也在学习了”的满足感 。
不难理解的是 , 可轻易获取的仅仅可称之为信息 , 而获取知识是需要经过系统化的学习 。并且 , 知乎最尴尬的一点 , 是用户圈层扩大后 , 不同人群在见识方面的碰撞 , 一度导致社区氛围恶化 , 杠精横行 。而知乎采取的应对措施软弱无力 , 设立了不痛不痒的“友善度” , 更被讽为“伪善度” 。
2015年前的知乎 , 内容生产者答题费时费力 , 还没有直接的经济回报 , 全靠“为人师”的代入感和快感支撑 。这类用户一旦受到杠精和喷子攻击 , 极易受到冒犯 , 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。大批老答主离开知乎 , 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的 。
另一方面 , 大量杠精和喷子的进驻 , 也是知乎内容和用户发展 , 突破圈层的结果 。知乎2013年开放注册后一两年 , 话题仍以科技互联网行业为主 , 用户也以从业者为主 。大家尚能认可和维护社区的讨论氛围 。
但在这个阶段 , 由于真正硬核“知识”类内容的生产接近尾声 , 要想社区的受众进一步扩大 , 必然要求其跨出科技互联网这个圈层 , 覆盖其他行业及社会话题 。
在这个过程中 , 内容的扩张吸引了更多的、非传统的知乎用户 。也从这个时期开始 , 大量高校甚至初高中在校生涌入知乎 。
这些低龄用户的典型特点是识文断字 , 有基础的学习和思考能力 , 也有一定的知识 , 但见识匮乏 。通俗的说 , 人在上学 , 缺乏真正的行业与社会经历 , 缺乏支撑认知所需的经历和分析能力 , 很难与职场人开展对话 。
因此 , 当不同的人群相遇后 , 这类新用户有机会以极低成本去挑战原住民用户 , 并肆意以其浅薄的人生见识去挑战、臧否、嘲讽那些有实际从业经验的答主 , 种种矛盾冲突在这个时期发生 。
同时 , 社区内容的娱乐化和水化也难以避免 。假知识之名 , 行娱乐之实 , 这也是知乎发展为大众平台过程中 , 必须付出的一个代价 , 即用户破圈带来的内容破功 。
传说中的天龙人
2015-2018年 , 传统知乎大V们对知乎的不满 , 除了杠精喷子横行 , 还有知乎在商业化方面的进展缓慢与笨拙 , 导致大家空有粉丝却难以变现 。
与此同时 , 关于内容分发对粉丝限流、存在天龙人(对所谓特权用户的蔑称)的传说 , 一直没有平息过 。对此 , 知乎官方自然是矢口否认 。
但2015年之后崛起的、新一代的知乎大V们 , 正在远离这些困扰 。
破圈后的知乎 , 流量充沛 , 并且由于web+App双平台的优势 , 通过SEO从百度获取了大量搜索流量以实现用户增长 。在这个水涨船高、水大鱼大时代崛起的新一代大V们 , 心态发生变化 , 以娱乐心态 , “泡知乎”“玩知乎” 。
这类大V本身答题以蹭热度抖机灵为特征 , 缺乏传统意义上的“干货” , 不求专业只求热闹 , 与其他用户互动频繁 , 对杠精喷子的容忍度也很高 。就好像一个教师难以容忍学生的谩骂 , 但在玩游戏时和人对喷就没什么心理负担 。
另一部分这个阶段形成的大V , 商业目的明确 。他们多有本职工作和一技之长 , 来知乎就是为谋取商业变现 。
这类作者通过内容种草 , 吸引用户通过微信、微信公号、私信、知识星球等方式与其发生进一步互动 , 进而完成服务、产品的购买 。他们更加不在意所谓的杠精喷子的出没 , 并且由于自身的从业者优势 , 也能为社区贡献大量优质内容 。这个阶段的知乎 , 有点图文版小红书的意味 。
另一部分传统保守的知乎大V , 一边抱怨知乎对其限流甚至打压 , 另一方面却发现自己离开知乎后几乎一文不值 , 于是就十分憋屈地一边抱怨、一边硬着头皮留下 , 偶尔接一些点赞、发软文(软回答)之类的公关收入贴补家用 。
万幸的是 , 随着知乎用户的增长和官方商业化产品的推进 , 这部分大V的商(公)业(关)价值得以释放 , 知乎也正在摆脱“白嫖”的恶名 。
然而 , 知乎本身仍然是缺钱的 , 以至于八年来不停地融资 , 已经到了F轮 。目前在融资频次上能达到这个水平的科技企业 , 只剩下滴滴了 , 虽然知乎本轮的投后估值据坊间测算仅为30亿美金 。
快手化是知乎的宿命
写到这里 , 知乎曾经和正在面临的问题 ,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 , 也跃然纸上了 。
由于贴吧和百家号的内容劣化不可挽回 , 知乎的内容对百度非常重要 , 百度的搜索流量对知乎的增长也非常关键 。所以知乎拿百度的投资 , 也是情理之中 。
至于内容的下沉和娱乐化 , 也是知乎走下神坛的过程 。生存发展与小而美之间 , 知乎已经选择了前者 。并且 , 真正硬核的知识内容本来就是有限的 。所以 , 面向更广阔人群、更广泛的话题 , 下沉化娱乐化也是知乎的必然选择 。
因此 , 知乎正在下沉变成一个图文社区版本的快手 , 并且还具备快手欠缺的一二线用户 。借用我2017年《快手为什么惹人嫌》中的观点:内容和文化的传播 , 自上而下才比较顺畅 。知乎拿快手的投资 , 也没那么突兀了 。快手老铁和知乎精英们 , 现在都是一样的土味爱好者 。何况快手现在有多不差钱 , 知乎就有多差钱 。
【知乎没了灵魂,融资再多也是于事无补!】所以 , 如果问我如何看待知乎这次融资 , 我的回复是:没什么大惊小怪的 , 毕竟大家要恰饭的嘛 。各取所需 , 挺好的 。

    推荐阅读